《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校党委中心组举行“中国制造2025”专题集中学习

时间:             查看:151   

  本报讯 11月2日,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在教学主楼第二会议室举行“中国制造2025”专题集中学习研讨。校党委书记赵国刚,校长李大勇,副校长魏新劳,校党委副书记孟上九,副校长郭二军、杨春、房文斌参加学习会。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部、科技处、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以及材料学院、电气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测通学院、化工学院、软件学院、建筑学院、应用学院负责人列席学习会议。学习会议由赵国刚书记主持。
  学习会上,科技处处长于晓洋以 “王牌计划:中国制造2025”为题,从为什么打造中国制造、打造什么样的中国制造、怎样打造中国制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唐远新以“‘中国制造2025’与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从计算机学院与制造业相关工作、“中国制造2025”
  与信息技术、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最新进展、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计算机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措施、机遇与挑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
  在学习研讨中,校长李大勇指出,学习 “中国制造2025”,一要深刻领会其内涵,核心要义是两化深度融合。二要全面认识 “中国制造2025”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制造业进步为以制造类专业为优势的工科院校提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更大平台。挑战则表现在各类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的激烈竞争。我校虽然不需要大规模转型,但也有如何把应用型做到位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出高水平应用型成果,搞好应用型社会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精益求精的 “匠心”养成,与 “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共同成为理工大学毕业生的特色。在科学研究方面,既要研究开发企业急需的实用技术,又要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在社会服务方面,要发挥学校在培训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完成岗位培训任务。李校长最后强调,各单位、各部门要将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与 “中国制造2025”紧密结合,找准各自定位,细化各项措施,有力支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校党委书记赵国刚指出,两个专题辅导报告准备精心,讲解透彻,旁征博引,联系实际,启发大,收获大。通过专题辅导,我们对“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重点方向、内涵理解更加深刻,对整体的思路认识更加系统,视野更加开阔;对其中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认识更加清晰;对“中国制造2025”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有了更深的启示。赵书记强调:第一,“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为实现两个100年的“中国梦”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步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2050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这是对“中国梦”最直接、最清晰的描绘。第二,“中国制造2025”重要的战略任务———智能制造。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制造已经远超出技术层面的内涵,提升到人性化水平,体现人机之间跨界思维,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管控、服务制造提供了思想。 “中国制造2025”对我校的影响将是极其深刻的,我们要真正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只有用跨界思维深刻认识新常态,转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等工作方式才能融入新时代,而不被淘汰。
  赵书记对于落实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全校上下,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要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及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运用跨界思维深入学习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等重大战略规划,对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制造要有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在思想上走进新时代。二要以 “中国制造2025”为战略指针,谋划好 “十三五”,乃至未来5-10年学校战略发展思路、任务、目标。三要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提升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信息化素质和水平。四要按照目标导向、倒逼机制,以 “中国制造2025”为指针,创新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培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高素质人才。五要按照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以协同创新为纽带,进一步找准主攻方向,在推进双化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大企业合作,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多学科融合、嵌入大平台、强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谋划对接,确立今后5-10年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线图。
  研讨过程中,与会领导一致认为,学校应该将深入研讨“中国制造2025”给学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制造文化的培养,培养学生“匠心”精神,将“双实双崇”的理工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科研方面,要细化“中国制造2025”,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产出成果;在学科建设中要提前谋划,抓住机遇,适应“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党委宣传部 杨剑锐)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490次访问,全刊已有662495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