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立足人才培养 完善能力结构实现协同育人 推进创新创业

———基于第二课堂学分化背景下非正式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          作者:校团委 姜国玉    查看:50   

  面对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既有教育回归本真的价值追问,同时也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面向,还应该有主体能力素质结构的拷问,各教学单位主要从学科专业、教学和教师本身谈了经验体会和建议,对于教育教学的融合和第一、第二课堂的一体化协同育人问题是校团委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关注教育教学办学和施教主体的同时,培养主体的能力结构本身也事关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于共青团改革和第二课堂学分化谈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思考和困扰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有的学生不会“说话”?(有的学生最起码的交流表达存在障碍,甚至连自我介绍和有效沟通都比较困难。)分析:非基础关键能力和拓展性能力不足———通识性能力和非正式能力不足。
  2.为什么有的学生实践不强?(我们之前往往说培养的学生崇尚真理注重实践,但实际上我们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与职业需求等存在较大差距。)分析:个性化设计不足、服务面向定位不清晰、实践训练有差距、第一第二课堂载体衔接不够。
  3.为什么有的学生在校挂科在国外却是奖学金的常客?(学生在校期间课业压力小,找不到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经常挂科,但部分同学去了国外留学之后却常常能连续拿到奖学金?)分析:教学过程中两个主体互动不足,第一课堂过程性评价和跟踪不够,第二课堂兴趣有效调动不足。
  二、几点建议和几点措施1.从人才培养能力结构本身思考,我们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那么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应包含专业基础能力、非基础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组成,我们要强化通识性能力和非正式能力的培养,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依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学分化,在专业能力培养基础上,强化通识性能力和非正式能力培养,通过人文素质强化,如书香理工等,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2.对人才素质结构分层分类评价测评,参照南开大学 “公能”素质测评,开发符合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 “行知”能力测评体系和组织拓展指标体系,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基础上,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科学素质等方面,按照专业、年级、个性化特点等,确定不同的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定和引导其进行第二课堂学习训练。让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其就业、评价、培养的重要依托,让第二课堂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3.对于创新创业的体系模式,基础应在第一课堂的课程融入,但实践训练延伸提升重点在第二课堂,整体性提升在于协同创新交叉融合,在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融合。我们要依托基础实验室和学科专业搭建更有效的基础训练平台,加大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和创新小组的比例和人数,提高有效性;创新和创业的突破性进展往往需要新的交叉点和融合机制,我们应该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交叉创新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交叉创新实现创新创业,面向市场、行业、区域协同创新;团队是创新创业的有效依托,应该建设创新创业团队的科学培育机制,以创新实验室、团队孵化室、交叉创新工作室、创客空间、众创平台等搭建团队培育的有效体制;空间载体是创新创业的有效保障,要建立学校、学院两级众创空间平台,重点建设校级创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以及院级专业创客空间和实验室。
  4.要建立教育教学非行政化的技术性服务型体系和平台,依托教务平台,开发过程性跟踪和评价的支撑性技术平台体系,如在澳洲访学期间,其大学修业过程在教学系统中可全程记录、评价、跟踪,主题互动性很好,学生学习效果和投入很好,教师过程控制也很好。第二课堂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系统,有效支撑主题评价和课业修学需要。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42次访问,全刊已有662384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