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在“开展新一轮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

时间:          作者:□校党委书记高军    查看:814   
  学校党委决定,这个学期要开展新一轮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学校今年工作任务这么繁重的情况下,还要组织这样一个全校性的活动,究竟为什么要搞这次大讨论?有什么必要?我今天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因为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关系到我们每个教师,关系到我们学校、学院的工作,我们学校、学院今后怎么发展。所以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希望大家对此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大家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开展这次大讨论的意义
  学校为什么要搞这次大讨论,重提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是要使我们所有的教职工,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和干部能进一步认清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的变化,认识到当前我们面临的高等教育是怎样一种发展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二是通过这次讨论,进一步认清我们的校情。哈尔滨理工大学发展到今天,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已有50几年的历史,从合校开始,1995年到现在,我们也走了将近12年的时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校情,我们究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我们要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在此基础上,针对大环境的变化,根据这样的校情,我们现在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怎么去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学校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开展大讨论的根本目的。
  1.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
  目前,我们面临的高等教育的形势和客观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1999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及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决定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从1999年到2006年一共走了近8年,高等院校发展的主题是规模的扩大。从去年开始,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做了重大调整,要从规模扩张转到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上来。我们每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是一个基本单元,我们学校的发展要受这种大环境的制约。如果没有这8年的扩招,这么一个大的环境,国家出台了这么大的政策,也不会有现在的发展,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8年中我们发展的主题是扩大规模,全国各地每个高校都像一个大的基建市场,规模一大,原有的房子就不够用了,大家建楼、建房子。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每个高校是个基本单元,它的发展要在国家提供的这个大环境中进行。虽然我们的起步慢了一点,但是我们也是在高等学校发展提供的这么好的环境下,才有我们学校的西区东扩,校园的扩展,才满足我们2万多学生的需要。合校时我们3个学校加到一起还不到8000名学生,而12年后我们现在本科生将近24000人,研究生2000多人,这么大的规模,这是大环境提供的机遇。从去年开始,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从规模的扩张转到以提高质量为主题。这种环境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新的要求,有挑战,有机遇,也有限制。以质量为发展主题就是强调质量,强调管理,强调特色。一方面,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干部要有思想准备,发现机遇、利用好机遇。如果我们的教师、干部还停留在前几年那样,在思想上还没有改变,那么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就会落伍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搞这次大讨论的原因,要让大家进一步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
  对这8年的扩招,社会上有不同的争论,今年两会期间,各种批评的文章很多,怎么看待这8年的扩招,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当时做出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第一,连续8年的扩招发展,使我们国家完成了国际上常规要30~50年才能完成的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外用了30~50年才完成,我们只用了不到8年。当时国内学术界就有争论,我们这条路要怎么走?有的建议按常规走路,按照30年去准备,也有的建议加快速度,最后选择了走扩大规模这条路。现在看来,8年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这8年国家的GDP按每年10%左右增长,这么大的增长率,如果没有人才作为支撑,还是8年前那么一点的大学毕业生,是适应不了这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它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人才保证,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正是这8年的扩招,把我们从人口大国初步变成了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我们有一个沉重的人口包袱,如果13亿人,一半是文盲,受过高等教育的微乎其微,那就是个沉重的包袱。如果13亿人,多数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有很高的素质,那就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所以,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虽然目前我们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起码说我们初步从人口大国,变成了人才资源大国,这已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就是在这8年当中我们的教育质量基本上是得到保证的,大家可能在教学当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有老师说,一表、二表、三表学生你不用去调查,老师一讲课马上就能判断出来哪些是一表招的,哪些是二表招的,哪些是三表招的,因为学生层次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的教育质量还是基本得到保证的。我觉得出现的问题,还是发展中的问题。质量问题怎么评价可能看法不一致,教育质量应该怎样评价要辩证的看,扩招之前,100个人里边能上大学的有4~5个人,是从100个人里边挑了4~5个精英来上大学,对这些人有一个培养标准。现在100个人里有24个上大学,24个人和前面的4、5个相比,标准应不应该是一样的,值得分析。就是精英教育的标准在大众化教育培养阶段还是不是同一种标准,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大众化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术上还是有很多争论的。我趋向于现在大学本科、专科培养出来的就是普通劳动者,念这4年书出来的就是精英是不可能的,要把从24%的入学率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变成精英是不太现实的,大学本科培养的就是普通劳动者。所以,我觉得这8年扩招主流是应该肯定的。经过8年到今天这种程度,高等院校大学生总量是2300万人,在世界是第一的,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具备了适度超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样基本适应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看,从现在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我个人认为是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成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转变,这是一种全局性的转变,不是局部性的调整;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整,一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所致,一个是解决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我们在肯定8年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高等教育也面临很多后续矛盾、问题,特别是这8年快速发展之后,后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了。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从一些地区和高校来看,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很强烈,并没有完全刹车,许多地方和高校追求规模扩张的机制和动因还存在,规模扩张过快带来的质量、就业、稳定、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尖锐;二是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高等教育从这些年来看,预算内事业费是逐年下降的。从1998年到2005年学生的增长量是4.6倍,但专任教师人数只增长了2.4倍,教师的增长数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数;三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非常重。从整个高等教育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偏旧,这些都跟不上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四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五是高等学校资产财务方面的风险逐渐加大,经济案件时有发生。过大的贷款额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沉重负担,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六是一些高校违规办学,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
  如果不很好解决这6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将会影响到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这8年发展的好的形势也会丧失掉。中央提出现在要适当地控制招生规模、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确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这就是大环境的变化。
  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不是几年,可能是十几年,几十年,我们国家会按这种思路去发展,我们要建设一个教育强国。现在,我们是叫教育大国,我们的在校生总量全世界第一,但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教育强国,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当前来看必须抓住质量这个主题,所以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转变,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转变,它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如果还停留在扩招上,不去抓质量、抓发展、抓特色,我们几年就会被落下了。在扩招中我们对质量问题、管理问题也在抓,但不是全心全意地抓。我们学校的质量水平达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平,他们都在全心全意地抓质量,如果我们还没意识到,不作为全局工作、中心工作去抓,几年后我们就会大大的落后了,这种从质量上把我们甩下去,那问题要严重多了。在这种大环境下,书记、校长第一位的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过去我们也提师资队伍建设,但是实际上没有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事来抓。现在看,在抓质量的前提下,什么最重要?说到底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在这种以质量为主题的发展环境下,谁拥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谁就能发展上去。一个学校的特色和竞争力,体现在学科上,反映在学科上,但最终是落实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落在人才培养上,这是特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这个问题认识到位了,就可能是我们在以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的发展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具体表现。党委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大家都在做,全靠老办法,按常规思路,不一定能抓好。要像解数学难题一样,去探究这里的规律性,找一些有效的办法把队伍建设好。对于队伍建设,重点应该放在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上,而不是重点放在引进上,这个分寸要把握住。现有的队伍我们比较了解,哪些同志有后劲,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工作的主体。优秀的引进人才我们很难引进,引进来的人才我们有时也把握不准。队伍建设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我们学校的人才上,特别是我们那些学科带头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要重点加以培养。在这个大环境下,整个高等教育都在抓质量,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去提高教学质量,干部怎么把管理工作搞好,这是很重要的。有时我周六、周日去南区看一下学生上课,每次去我都有这样的感觉,周六、周日南区是放假的。我们是分散办学,在放假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在上课,如果哪个教学准备上出了问题是不可能弥补的,因为那里基本上没有工作人员在那上班。比如在大教室上课时麦克风坏了,没法补救,就得大声讲,那么大的教室大声讲的效果肯定不好,这种情况就得通过管理来解决。针对分散办学的情况,怎么强化管理,保证不出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做管理工作时需要研究的。
  2.我们的基本校情
  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大讨论,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要认识我们的基本校情。这是在以质量为重心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起步发展的基础,我们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发展?
  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我们的教学工作,学科建设应该达到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学校在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成绩,这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证明我们的教学水平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
  第二,学科建设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1个硕士点。应该说我们目前在国内同类高等院校当中的水平是中等偏上的,这就是我们新的发展平台。但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是很牢固,还存在“管涌”和“硬伤”,弄不好这个平台还可能下塌。比如我们在办学的关键指标上有“硬伤”,我们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教所的同志搞了一个参照标准,选了国内5所已经达到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工科院校,把这5所大学办学的主要指标,包括教师的水平、学生的水平、科研、办学条件等主要指标都列了一个表,取这5所院校的平均值。把它和我们现有的水平来比较,在决定学校水平的关键数据上,我们还有“硬伤”。例如我们的学术成果总分,包括科研成果、项目数和发表的论文数,还有人均学术成果得分,我们是零点几、一点几,而那5所大学的平均值是四点几、五点几。这么大的差距不是我们一天两天能赶上的,这是“硬伤”。所以说我们的平台不是很牢固,这是我们的基本校情。
  第三,我们还在做扩招中别人都已经做完的事情。比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他们校园扩建已经完成了,他们现在就是全心全意抓质量,而我们的校园扩建还没有完成,起码还得2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得做两件事,一方面我们得按国家的大形势全心全意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快把校园建好,一手抓质量的提高,一手抓校园扩建,加快速度,加快进程。
  以上就是我们的基本校情,我们要从这种基本校情出发,面对高等学校发展形势的变化,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这次大讨论重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以质量为重心的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新一轮变化肯定也会带给我们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这个挑战是什么?机遇是什么?光靠学校领导班子几个人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全校教职工共同讨论,去发现它、抓住它,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客观的规律性。通过这次大讨论,我们去找一找什么是挑战,什么是机遇,找到之后,我们再讨论,我们怎样从校情出发抓住这个机遇把学校发展上去。这就是这次大讨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这次大讨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面临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是什么、形势是什么,有什么新特点。
  第二,这种新环境、新形势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挑战?哪些发展机遇。
  第三,怎样抓住发现的机遇,提高质量,在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内部管理、和谐校园建设等各个方面有新突破和创新,使学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人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实际工作是不会有突破的。用哲学原理来讲,叫做意识落后于存在,这种高等教育客观环境的变化,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意识到了这种转变,我看不一定,因为意识本身是落后于存在的,这是哲学原理。我们怎么样认识到这个客观存在的变化,只有通过这种讨论,才能进一步解决。学校在这么繁忙的时候还要搞这次大讨论的目的就在这里。
  2.树立四个观念
  第一是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过去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看不够,从培养创新能力出发,还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有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所以完整的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两个更重要。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管理人员来说,我们只讲抓住机遇还不够,抓住机遇的前提是发现机遇,你得有发现机遇的能力,所以完整的提法是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用这种理念来做到适度超前发展,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发展上去。
  第二是树立多元质量标准发展的理念。过去那种培养,就是100个适龄人中,有4-5人能够上大学,精英式教育。上大学以后,我们用一套教育计划,一套培养模式,就培养出来了。但是这种培养模式有弊端,就是把两头去掉了,留的是中间,因为这种培养模式,一张试卷,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适用于大多数学生,对尖子学生它可能不适用,那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肯定被刷了下去,所以最后留下中间的这部分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我们招收的学生层次有很大的变化,人数也从适龄人的4%增加到24%。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怎么去落实?怎么才能给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才成长的空间?先得给一个空间,他成不成才是他个人的努力,你连一个空间也不给他,他怎么能成才?所以我们要给每位学生一个能成才成长的空间,然后个人再去努力,所以我们提出树立多元质量标准发展的理念,在操作层面上就是实施分层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这件事做起来有困难,传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不容易的,要下决心推进。
  第三是树立强化基础的管理理念。过去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主观能动性逐渐降低,书记、校长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要比副职、处长大,因为他们是主要领导,负最主要的责任,所以压力很大。如果学校书记责任心不到位,遇事不敢管,可能就没人管了,所以就逼着我必须去管,必须琢磨事,这是一种压力。但到处长那个层面,他们的心里有一种依赖感,反正上边有领导兜底了;到科长这儿他就想,处长还在我头上呢,处长上面还有校领导,我管得差不多就行了,这种管理是主观能动性在逐渐降低的,所以现在这种管理理念要变一下。我建议要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就是怎么样激活管理机体的末梢神经细胞,让末梢神经细胞都活跃起来,那么这个管理就到位了,就活了。
  第四个理念就是两个主体的理念。确切的讲就是以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没有教师,没有人才这个学校是办不下去的。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要树立两个主体的观念,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在新一轮的大讨论中,大家要在这4个观念上认真琢磨,反复思考。在扩招的情况下,这四个观念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而在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强化质量、强化管理、强化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下,树立这4个观念就非常重要。(下转二版)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184次访问,全刊已有666532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