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传承王大珩精神 做祖国栋梁之材

应用科学学院15级保送硕士研究生吴明泽发言

时间:             查看:154   




  我是应用科学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届毕业生,现被保送到应科院光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天有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和无比的激动。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位了不起的老前辈,他是中国光学之父,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他是矢志不渝的爱国者和孜孜不倦的科研者,他就是我们敬爱的老校长———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老校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技术光学专业学习;1941年转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触光学的高新技术,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1948年拒绝了昌司玻璃公司的挽留,满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毅然回国。在那个中国应用光学还空白的年代,开始了他的奋斗历程。王大珩先生深知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用他朴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担起了中国光学科技自主研发的重担。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完成了数十项光学发明,而他建议实施的“863计划”,更是带动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两弹一星”能够顺利完成,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几代人科技强国的梦想。
  在王大珩老校长精神的影响下,我校秉承了勇于创新的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创新的校风,使一代又一代的理工学子深深受益,我也因此非常荣幸地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我们的老校长王大珩先生伟岸的背影下,不忘他对光学的那片赤诚,沿着他的科研道路继续走下去。为了弘扬大珩精神,学院连续10年开展“应用之光”品牌活动,使身在理工的学子受益匪浅。每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懈怠或是退缩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教导我们,不可以轻言放弃,要像我们的老校长一样,为了梦想,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记得当时老师还给我们找到了先生当年在英国留学时用的笔记本的老照片,即便只是小小的笔记本,工整程度也让人惊叹,教育我们不论做再小的事,也要一丝不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学院领导常给我们讲王大珩先生的事迹,教育我们大学生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把目光放得长远,自立自强,勇敢地担起富国强国的重任,这样才能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在一次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教育我们要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动手,来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还提到了王大珩先生的创新精神,和他主持研发的“八大件,一个汤”,虽然和王大珩先生相比,我们这些小小的创新微不足道,但从那时起,我便深深地意识到,老校长的精神,早已在我们的校园里根深蒂固,我为能成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员感到无比荣耀,也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老校长感到无比的自豪。
  王大珩老校长虽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但却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他的责任;老校长虽没有多么强壮的身躯,却用一次次壮举将他的精神流传给了后世;短短的几分钟里,我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道出的,却是我对王大珩老校长最真挚的敬意。
  满怀着这份敬意,我相信,我们每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一定会走得更好更精彩。因为,我们不会做一个只拥有理想而不去实践的人;因为,我们懂得,只有从自身做起,立足于现实,才能在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做任何事,大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小到平时的生活起居,都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忘老校长的钉子精神。不论何时,都要做一个俭朴的人、诚信的人、务实的人,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这样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大学生,早日报效祖国,才是对王大珩老校长最好的告慰。
  如今,老校长的铜像已伫立在我们的校园,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课余时间里,我们都将仰望他的身影,回忆他的言行,铭记他的教诲,用他一生的意志提醒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静静耸立着的,不只是一尊铜像,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艰苦奋斗的意志、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珩精神必将激励着奋发有为的哈理工年轻学子,遵循他的足迹,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报效伟大的祖国。让大珩精神永放光芒!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19次访问,全刊已有6665352次访问